時下,陶瓷企業日子越來越不好過,倒逼陶瓷企業不得不在創新驅動、轉型升級上做足功課、做好文章,更迫使陶瓷企業積極培育新能力去應對未來更加激烈復雜的市場競爭,以初生牛犢的闖勁、拓荒牛的拼勁、老黃牛的韌勁,積極“賦能”讓企業發展更穩健持續。這也是陶瓷企業面臨的一種新常態。曾經粗放發展模式的飄然遠去,讓陶瓷企業步入創新驅動的轉型升級新路。這其中,能力的培養越發重要且關鍵起來。因為未來的競爭,是能力與實力的較量和比拼。有專家指出,未來組織最重要的是賦能,而非管理或激勵。
由此,陶瓷企業一方面要積極為企業發展“賦能”。通過機制賦予企業動能,主要是調動員工的主觀能動性。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因素,產品質量的根本保證是員工素質,創新歸根到底是人才創新,所以為企業賦能,主要是為員工賦能、為企業整體的機制和模式賦能。賦能于人,激發員工的內在動能主動起來、活躍起來,讓企業整體在提升利潤、提速增長、持續創新、創意設計、團體激勵、高效管理、幸福指數、綜合實力等能力上,適應未來發展的需求,并為企業發展帶來創造新業績、實現新發展的能力。
另一方面是陶瓷企業要積極培育自身的“賦能”能力。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大雁群飛頭雁領。作為企業領頭人,要在為企業賦能的同時,不斷修煉自身的“賦能”能力。包括堅持學習,借鑒、吸收國內外先進經營發展理念;增強自己的前瞻力、洞察力、決策力、創新力,讓企業始終處于領航位置;培育戰略定力,牢牢抓住企業發展的根本不放松,如質量、誠信、文化等,不讓浮云遮望眼;賦予企業和員工“工匠品質”,讓產品品質、品牌更具市場競爭力;提升員工幸福指數,讓自身的領導力成為企業航船壓艙石;時刻繃緊危機與安全的底線,讓企業發展不報警、前進不觸礁,成長壯大走向國際品牌和百老企業。
今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陶瓷企業實踐創新發展、培育新動能、完成動力轉換的重要一年。陶瓷企業既需抓住當前仍具有的較大天時、地利、人和優勢,深度挖掘源源不斷的“改革紅利”,以創新驅動提升全要素生產率,致力“三品”專項行動,全面提升國際化競爭力,實現“雙中高”發展目標,又需以中國制造2025、工匠精神指導,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由要素驅動向效率驅動、創新驅動的轉變。
總之,陶瓷企業如果不想在未來發展中敗落,那就應當不斷賦予企業和品牌發展的新動能,修煉出企業贏得未來的能力。惟有如此,才不會輸在新一輪創新發展起跑線上,才會為未來發展的一飛沖天、基業長青積蓄超前的能量和動力。
- END -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本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本網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